2014.03.19 Hephzibah Anderson 原文請按我
(Philomel/Macmillan/Harry N Abrams/Harper Collins) |
以食物為主題的書籍常常受到幼童歡迎,甚至有童書就描述一名小男孩為了找出失落的秘密食譜以挽救本地漢堡店,化身成一名專業美食偵探的故事。
我一度遺忘曾經費盡心思探索這本書的意涵,更忘記了書名,直到某次得到在愛丁堡訪談Alexander McCall Smith的機會。Smith是一位暢銷作家,著有《堅強淑女偵探社》系列(The No 1 Ladies’ Detective Agency),但在此之前,他也曾出版多本童書,其中一本就是〈完美的漢堡〉。
這就是我正在找的書,但好像也不能完全這麼說。書中除了描寫品嚐漢堡的開心感受外,對我而言,《完美的漢堡》實際上想描述的是一個關於貪心的故事,以及小型企業如何被迫與大型連鎖商店競爭。
站在作者的角度重新探討童書時,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詭譎但有趣的潛意涵,有些是非常明顯的,例如,《鬼靈精》(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其實可能是一本關於消費主意的道德勸說?《納尼亞傳奇》實質上或許是篇精采的基督教思想理論重新建構?
其他兒童讀物也有相同狀況。在《派丁頓熊》這系列富教育性質的書裡有探討移民問題的意味;《大象巴巴》(Babar the Elephant)則隱含了法國殖民主義思想;《愛麗絲夢遊仙境》則涵蓋了對於數學邏輯的歌頌、對玫瑰戰爭的嘲諷,同時,迷幻藥物的使用也是背後主題之一。你可能一直認為《小火車做到了!》(The Little Engine That Could)就是關於一台樂觀、勇往直前的小火車的故事,但其實它也帶有著激勵女性主義的意味。(書中的小引擎角色是位女性,而且唯有另一名女性火車會在這名主角遇麻煩時幫助時給於協助。)最後,《綠野仙蹤》一書的內容,絕對是十九世紀時美國對於財政政策激烈辯論的場景重現。
探索深意
以發現更多詭異誇張的書籍作為樂趣並不是件難事。透過父母每次的睡前閱讀,這些文本有沒有可能擁有一種潛在魔法,開始有影響思想的能力?還是,這都是想太多了。一本如《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的22頁圖畫書真能傳遞許多關於資本主義、基督教思想、女性主義、馬克思思想、同性戀、以及反自由主義的訊息?(Harry N Abrams) |
任職於羅漢普頓大學國立童書研究中心的資深教授Alison Waller表示「我認為挖掘文本背後意義這件事情是有無限可能的。」她於校內最受歡迎的一堂課中,以精神分析學去探究《來喝下午茶的老虎》(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發現了這隻大貓有非常明顯的戀母情結,也可以從中詮釋出牠與家人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簡單並不代表沒有深度。有些精心雕琢的圖畫書喜歡把一些非常困難的生命議題(如死亡、傷心)作為標題,《傷心書》和《緋紅樹》是非常好的範例。」當我們在孩提時期閱讀這些書時,並不代表我們不能領會它背後屬於成人領域的意涵。Waller說:「但這種書帶有強烈提示文字的書籍,往往只是想要吸引成人讀者的目光。但更貼切地說,字面訊息的確存在,但對於生命意義的探討並不如此容易被理解、發現。」
當然,有時候意義似乎會因為我們太專注於故事情節而被忽略,或是這些意義對於讀者而言太超齡。只有像Waller這樣的成人讀者會發現在《野獸國》中,Max在沒有吃晚餐的狀況下被媽媽趕去睡覺。
對於永世不衰的經典書籍而言,這些隱藏的意義非常重要。童話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根據美籍澳裔精神分析學家Bruno Bettelheim的分析,《糖果屋》絕對不是「雙親拋棄親生骨肉,邪惡女巫想要殺死小孩」這樣簡單。這是在探討幼童的行為退化、口慾不滿足、分離焦慮以及對飢餓的恐懼。Bettelheim在1976年的研究「The Uses of Enchantment」中,論述了童話在幼兒教育中扮演療癒角色的重要性。他以新佛洛依德理論解釋了許多故事,例如灰姑娘和白雪公主。他認為這些文本以如夢一般的敘述方式,協助孩童去面對難以計數又無法言喻的恐懼與慾望,包含手足間的競爭與對父母的情感矛盾。
讀者年齡不受限
任教於麻州大學愛姆赫斯特分校心理學系的Sheldon Cashdan教授認為,許多被稱為「童書」的文本也適合成人閱讀。他在自己的著作「女巫必須死:童話背後的隱藏意義」(The Witch Must Die: The Hidden Meaning of Fairy Tales)中提到,這些故事讓孩童可以發現善惡間的拉鋸戰,而這種掙扎也時常發生在他們心中。書中可以體現「勝者永遠是善的一方,女巫總是有悲慘下場」。這是持續一生的爭戰。「你可以在那些基金經理、在一間屋子內建造五間廁所的屋主身上,看到貪心的念頭以及索求超過基本需求量的慾望。還有人們一些常見的、或沒那麼常見的謊話,例如在約會時說假話、在報所得稅時企圖模糊實際狀況等。」
(Grosset & Dunlap) |
為了強化他的觀點,他出版了一本名為「Emma von N」的書,內容是一名去接受佛洛依德治療的年輕女子,後來變成佛洛依德的情婦。她把自己套入各種童話故事中,並不停把自己的遭遇與故事情節互相比擬,找到對應的隱喻。即使她受困於悲慘的包辦婚姻,她仍舊可以想像自己是故事《名字古怪的小矮人》(Rumpelstiltskin)中的主角,等待某人將協助自己把稻草紡成金線。
只有成人會誤以為童書和童話故事只有娛樂性質。當我們在多年後重新拾起這些書時會很驚訝地發現,我們無疑地依舊是以孩童的方式在感受一切,即使當初的我們缺乏語言能力去表達想法。這些書都是在講述人類無盡的力量與弱點,以及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
需再次強調的是,隱藏的意涵是它們擁有魔力的關鍵要素。如Bettelheim所說,如果太專注於向兒童解釋故事的建構,將會毀了魔力。這個魔力的影響「有一定程度是取決於兒童尚未能透徹了解為何自己被故事所吸引。」
換句話說,下次你的小孩希望你在睡前時間閱讀《好餓的毛毛蟲》時,試著把這件事情想做「一個生命正在要求你協助他滿足某些匱乏的需求」,或把自己當做是「以最平凡、最貼近原意的方式」傳遞文字的人,確保自己是完全依照著書面上的文字闡述,不多做特定引導性的解釋。
譯:梵妮莎 2014.07.18
*本文章使用之圖片接來自原文網頁,無做商業用途。若需分享請標明譯者及來源,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