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BBC文化專欄編輯 原文請按我
音樂的發展未曾在任何時間點停滯。BBC文化專欄綜觀歷史,從畢達哥拉斯音階的出現、直到隨身聽的發明,選出八個西方音樂史的轉捩點。
畢達哥拉斯音階
畢達哥拉斯透過數學原理,發現同時演奏特定音符時會有和諧的樂聲,並利用此理論建構出一組音階。(圖片來源:Rex Features)
在畢達哥拉斯出現前,音樂是個神聖的謎團。史前時代的樂器可以追溯至三萬五千年前,也有證據指出古代文化已有歌唱行為,並創造悅耳的聲響。但直到身兼希臘數學家兼哲學家的畢達哥拉斯出現,才有人以理論解釋為什麼有些音調聽起來十分和諧、有些則是混亂的恐怖組合。
畢達哥拉斯利用聲音的科學原理,研究肇始緣由。在西元前五百年左右,他研究不同長度的絃在震動時發出的頻率以及聲響時,發現可以和諧共鳴的音符彼此間的數學關係,並將研究成果擴展為一個音階,藉由這個音階,可以從無窮的音調中選出特定的音符。在這個音階的基礎上,畢達哥拉斯還創造了一個層級表,某些音符的重要性是高過其他音符。畢達哥拉斯音階和現有的七聲音階(do re me fa so la ti do)大致相同,這是所有西方音樂的基礎。如果沒有音階和音符架構理論,就不可能出現巴哈、貝多芬,更遑論波普爵士、藍調和英倫搖滾。畢達哥拉斯開啟了音樂世界,並讓這個世界的齒輪開始轉動。
畢達哥拉斯利用聲音的科學原理,研究肇始緣由。在西元前五百年左右,他研究不同長度的絃在震動時發出的頻率以及聲響時,發現可以和諧共鳴的音符彼此間的數學關係,並將研究成果擴展為一個音階,藉由這個音階,可以從無窮的音調中選出特定的音符。在這個音階的基礎上,畢達哥拉斯還創造了一個層級表,某些音符的重要性是高過其他音符。畢達哥拉斯音階和現有的七聲音階(do re me fa so la ti do)大致相同,這是所有西方音樂的基礎。如果沒有音階和音符架構理論,就不可能出現巴哈、貝多芬,更遑論波普爵士、藍調和英倫搖滾。畢達哥拉斯開啟了音樂世界,並讓這個世界的齒輪開始轉動。
各種音樂記號的創立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第26號大奏鳴曲的樂譜片段。(圖片來源:Rex Features)
在七世紀的某一天,塞維亞的學者聖依西多祿正在思考一個音樂面臨的窘境,他寫道:「除非聲音可以被人記憶,否則它將會消失,因為我們無法記錄音樂。」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西班牙與義大利的修士研發出一種解決方法,音樂第終於可以被記錄且傳給後人。他們使用一系列的符號,記錄下一個音應該高、或低於前一個音,並用這個系統抄寫聖歌。雖然音高無法被精確記錄,但在記憶力的輔佐下,樂曲大致上的模樣可以被重現。約在西元1000年,本篤會的修士Guido d’Arezzo開始將這些符號放置在一組線條上,因而可以準確表達每個音符的順序。Guido d’Arezzo開創了一個直到今日仍被使用的音樂符號記錄法。音樂終於有了可被追尋的蹤跡,因為這些被留下的紀錄,我們得以得知當時修士們唱的歌聽起來是什麼模樣。
鋼琴成為居家樂器
演奏者正在使用當代已知最古老的鋼琴彈奏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K9奏鳴曲,製琴師為巴爾托洛梅奧・克里斯多福里(1655-1731)。
在珍奧古斯丁於1808年寫給姐姐卡珊卓的信中,她寫道:「我們將有一架鋼琴,而且我會練習鄉村舞蹈;如此一來,當我們陪伴侄子、姪女們時就能創造歡樂,一起度過快樂的陪伴時光。」奧古斯丁對樂器的興奮之情正是19世紀初歐洲中產階級的寫照。工業革命帶來的進步讓製造、廣傳鋼琴的價格更容易被接受,同時,音樂教育並擁有彈奏能力成為中產階級的標誌。客廳裡的鋼琴讓上流社會家庭可以度過漫長黑夜,並同時展示了精巧及複雜的做工。鋼琴也掀起了一陣私人表演狂熱,音樂不再只屬於教堂或音樂廳,它已經被帶入家庭。以往這是只有最富裕的家庭才可負擔得起的享受。
錄音的出現
湯瑪斯·愛迪生在1877年錄下的聲音。
當湯瑪斯·愛迪生在1877年發明了留聲機時,這個由一只唱針與被錫箔包裹的圓柱體首次錄下的內容是:瑪麗有隻小綿羊。後來,愛米爾·貝利納(Emile Berliner)發明了7英吋橡膠碟盤和平價的唱片播放器,這就是現代音樂產業的開端。貝利納與機械師Eldridge Johnson創立勝利唱機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 Company),倫敦分公司即為HMV(His Master’s Voice,牠的主人的聲音),小狗Nipper的圖片成為公司吉祥物商標。RCA-Victor在1930年發明了第一個可商業量產的33 1/3 RPM黑膠碟片,但可以記錄高音質的黑膠碟片是在二次大戰後才真正大受歡迎(專輯以密紋唱片LP形式錄製,而單曲是用45 RPM)。各種錄音載體陸續面世,例如12英吋唱片、錄音帶、CD、mini-disc,漸漸取代密紋唱片LP。在1990年代,各種數位音樂載體如雨後春筍,例如mp3、Napster等,不過同一時間,黑膠唱片也因懷舊風潮重獲人氣。
公共廣播的誕生
收音機的發明因發劇烈變化,將公共及商業廣播、新聞、羅斯福總統爐邊談話、流行音樂帶入平凡人家。(圖片來源:Rex Features)
1910年1月13日,發明家李·德富雷斯特(Lee de Forest)利用廣播,將男高音恩里科·卡魯索(Enrico Caruso)的歌聲從大都會歌劇院帶橫跨紐約市的數個地點。雖然因為大氣靜電的干擾,只聽到模糊的樂聲,這個事件仍標誌著一個新媒體重大轉折,讓公共及商業廣播、新聞、羅斯福總統的爐邊談話以及流行音樂被帶入每個人的家中。隨後幾年間,上百個廣播電台隨著科技發展創立。在1930年代,50%美國家庭已擁有收音機,在二戰期間更提升到90%。1950年代,可隨身攜帶的收音機與搖滾樂的誕生,外加蓬勃發展的青少年文化,更促進了收音機的普及率。但在二戰之後,電視機開始大量生產;1960年代早期,90%的美國家庭擁有一台電視。貓王在1956年首次現身於《蘇利文劇場》(Ed Sullivan show)時,創下6千萬人同時收看的紀錄,82.6個收視百分點。廣播對大眾音樂消費市場擁有的主導權面臨十分艱辛的挑戰。
史上第一個排行榜
除了「唱片必買指南」上列出的點唱機流行歌曲清單外,最受廣播電台歡迎的歌曲從1945年開始以排行榜的形式出現。(圖片來源:Frank Chmura / Alamy)
1946年,告示牌產業雜誌發表了名為Chart Line的圖表,列出在美國地區三大廣播網中最受歡迎的歌曲。1940年7月,出現了通路暢銷專輯排行榜(Best Selling Retail Record),取得史上第一位冠軍單曲是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I’ll Never Smile Again》。點唱機在當時蓬勃發展,除了「唱片必買指南」上列出的點唱機流行歌曲清單外,自1945年起出現的廣播熱門歌曲排行榜,揭示媒體將會在音樂普及上擔任重要角色。1958年8月,合計銷售量和點播率的百大單曲排行榜誕生並且維持至今,現在評判標準更加入了下載量與串流資料。
電子音樂的曙光
BBC在1979年做製的紀錄片摘要,片名為「音樂新聲」(The New Sound of Music)。
1948年,法國人Pierre Schaeffer創造出第一段被他稱為「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ete)的新音樂類型,這個前衛的「音樂」是環境音和非樂器聲響的集合體。身為科技的產物,它必須仰賴電子媒介才能被創造與流傳。共同譜曲人卡爾海因茲·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曾在巴黎與Schaeffer短暫共事,後來任職於科隆的電子音樂工作室。除了BBC的無線電工作坊,這個位在科隆的工作室成為世界上孕育電子音樂最著名的實驗育成中心。除了用磁帶做為實驗媒介,工作室也打造最新型的現代電子音樂合成器。但因為缺乏大眾吸引力,這類型音樂的命運十分坎苛。社會對於電子音樂的態度在1960晚期才因溫迪·卡洛斯(Walter Carols)*的唱片《Switched-On Bach》大幅改變,這張暢銷專輯用穆格電子琴(Moog sythesiser)讓老舊的音樂形式重獲新生,並引領音樂走向另一個未來。音樂合成器開始被前衛搖滾樂團使用,如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和英國樂團Yes,並讓德國發電廠樂團(Kraftwerk)得以製造出專屬此樂團的獨特聲音。經歷了這些演變,合成器反過來對嘻哈與舞曲音樂造成重大影響。如果沒有電子樂器和編製技術,現在絕大多數名列排行榜上的歌曲會聽起來非常不一樣。
*後改名為Wendy Carols
隨身聽的發明
隨身聽是1980年代的代名詞,這個伴隨錄音帶來的自給自足風潮,即為現今Sptify播放清單的前身。(圖片來源:Chris Willson/Alamy)
飛利浦早在1963年的西柏林博覽會中,展出一款箱型的小巧錄音帶,讓以往笨重的磁帶設計有製造技術上的大突破;1910年,納撒尼爾·鮑德溫(Nathaniel Baldwin)在自家餐桌上發明首款耳機。而索尼在1979年推出的新產品Walkman,則把上述的發明結合為一個易於攜帶、專屬個人的套件,同時劃下一個新時代。隨處可見的Walkman不僅是一個產品,它已經變成了1980年代的代名詞,而錄音帶也帶來DIY專屬自己的音樂合輯,大家可以自己錄製並分享自己的作品,這就是現今Spotify播放清單的前身。這個易於攜帶且專屬個人的產品,演變成Discman、iPod和時下的智慧型手機,證明了隨身聽的發明確實是音樂科技史上的重要轉捩點。
譯:梵妮莎 2015.1.15
*本文章使用之圖片接來自原文網頁,無做商業用途。若需分享請標明譯者及來源,謝謝!
*本文章使用之圖片接來自原文網頁,無做商業用途。若需分享請標明譯者及來源,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